7月11日,是当年郑和船队从太仓港扬帆起锚,七下西洋的首航日,也是国务院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确定的中国航海日。今年的7月11日是第六个中国航海日。
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郑和下西洋,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,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,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。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。郑和航海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早已超越国界,成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600多年过去了,当年集聚着庞大郑和船队的太仓港,如今正在向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、江苏第一外贸大港的目标疾进。2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,81条集装箱班轮航线,每月靠泊集装箱班轮超过1200艘次,具有通江达海、苏南腹地优势的太仓港,与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近。
“太仓港已成功走出一条由喂给港、支线港向干线港的发展路径,目前已呈现出干线港基本特征。 ”太仓港口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目前,太仓港正按照省委、省政府‘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层次发展’和‘成本更低、效率更高、服务更好、通关更快’的指示精神,全力打造港口作业、口岸服务、商务、货源、信息和航线六大系统,不断放大‘区港联动、虚拟口岸’优势,不断通过整合资源产生新优势,努力实现跨越式、超常规发展。 ”
据该负责人介绍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苏州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,经过近几年的积累,太仓港迈向干线港的势头已经基本形成。
作业能力大幅提升,适应干线港发展需要。截至今年上半年,太仓港已建成投运泊位52个,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8个、集装箱泊位10个,设计吞吐能力9780万吨、435万标箱。预计“十一五”期间,累计完成投资将超过120亿元,是2005年前投资总和的8.5倍。集装箱三期工程正式建成投运,集装箱泊位数由2005年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10个,吞吐能力增加了近7倍,港口作业能力跃上新台阶。
航线网络铺设成形,远洋干线已经突破。2006年至2009年四年间,新开航线57条,为2005年底航线总和的近4倍;今年上半年,又新开辟了3条外贸航线,目前太仓港班轮航线总数达81条,其中外贸航线9条、内贸航线21条、洋山外贸支线15条、长江内支线34条。每月靠泊的集装箱班轮已超过1200艘次。初步形成了外贸内支线网、长江支线网、内贸航线网和近洋航线网。今年4月17日成功开通的至美国西海岸洛杉矶航线,实现了太仓港远洋航线零的突破。在太仓港开辟航线的船公司己达到16家,全球前20强班轮公司均已在太仓港开展业务,为港口服务的物流公司和船代公司已多达130多家。目前看好太仓港、有意到太仓港开辟航线的船公司越来越多,预计2010年,新开辟、加密航线将达到10条。
物流竞争优势显现,口岸环境得到认同。苏州地区进出口企业从太仓港走货,实现了“一次报关、一次查验、一次放行”。在吴中区设立的“无水港”,推出了更具竞争力的物流新模式,与周边港口相比,太仓港在成本上每标箱至少节约人民币200元,时间上至少节约1天,结单退税可以提早3周。口岸各部门围绕港口发展,不断推出优化服务新举措,使货物进出更为便捷,口岸环境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。截至2009年底,通过太仓港走货的外贸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。
港口生产增长迅速,能量积聚蓄势待发。 2009年,太仓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1.32万标箱,同比增长4.32%;完成货物吞吐量5163.91万吨,同比增长28.97%。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分别是 2005年的 6倍和3.4倍,年均增长分别为56.5%和36.0%。集装箱吞吐量连续超越南通港、张家港港和南京港,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。今年上半年,太仓港已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0.04万标箱,同比增长46.73% ,完成货物吞吐量3649.91万吨,同比增长66.19%,特别是5月份、6月份,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突破20万标箱,创历史最好水平,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预计今年全年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万至250万标箱、货物吞吐量7000万至7500万吨。